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正文

古筝艺术创作,古筝艺术创作的特点

cysgjj 发布于2024-04-18 01:57:27 艺术创作 59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筝艺术创作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筝艺术创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十面埋伏古筝曲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2. 古筝箜篌引创作背景?

十面埋伏古筝曲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在现有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十面埋伏》琵琶谱的是《华秋苹琵琶谱》(1819年初版,全称是《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以及《鞠士林琵琶谱》(鞠氏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人,简称鞠士林谱);其次是《檀槽集》(1842年抄本)、《陈子敬琵琶谱》、《李芳园琵琶谱》(1895年初版,全称是《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再次是《瀛洲古调》(1916年)、《养正轩琵琶谱》(1926年初版,简称养正轩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上述各家琵琶谱中,对该曲曲名称作《十面埋伏》的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瀛洲古调》等;简称作《十面》的有《华秋苹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也有改称作《淮阴平楚》的,如《李芳园琵琶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改称作《淮阴平楚》后,在曲名***有“即《十面埋伏》”的文字)。

不同流派在《十面埋伏》上体现着不同的记谱和演奏。清朝末期,《十面埋伏》便有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和汪派的不同演奏以及传谱。其中,无锡派以华氏谱为基础,平湖派以李氏谱为基础,崇明派以《瀛洲古调》为基础,浦东派以鞠士林谱、养正轩谱为基础,汪派则与浦东派同宗但又多方吸收其他风格。而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曲多使用琵琶演奏者刘德海的演奏谱。刘德海的演奏谱有两种版本:1***6年的演奏谱较短;1982年进行了整理,在某些段落方面加以调整

古筝艺术创作,古筝艺术创作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它是明代作曲家根据历史故事写就的作品,源自于琵琶古曲《楚汉》。

《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国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

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上乘的艺术佳作。。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古筝艺术创作,古筝艺术创作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筝箜篌引创作背景

乐曲《箜篌引》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庄曜先生于1999年创作而成,由任洁首演。《箜篌引》取材唐诗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该诗写的是梨园子弟李凭在都城长安弹奏箜篌时产生的泣鬼神、动天地、石破天惊的演奏效果

作曲家借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乐曲前半部分以虚实相映的旋律,起伏多变的节奏,着意抒发原诗带有幻想性的意境。后半部分***用比较明快的舞蹈性节奏,既有轻灵,又有粗犷,既有婆娑翩翩,又有“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奇特景观。使听众随着乐曲进入一个天高地阔神话般的世界

1200年前,诗人李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李凭演奏的箜篌音乐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今天,庄曜先生又在这首奇幻瑰丽、光怪陆离的诗作中融入自己的臆想,将其转化为意境抽象的、扑朔迷离的音乐。这,无疑是一个绮丽、奇妙的巧合

古筝艺术创作,古筝艺术创作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筝艺术创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筝艺术创作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58pou.com/post/24428.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