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正文

国内错觉艺术创作,错觉艺术作品

cysgjj 发布于2024-09-22 15:37:02 艺术创作 15 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内错觉艺术创作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国内错觉艺术创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的苏轼,终于重新进入了宋神宗的视线,一封手诏“人才实难,弗忍终弃”,而量移汝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

正月二十五日,苏轼离开黄州,四月二十四日,在好友刘格与和尚参廖的陪伴下,游玩庐山。在游览之前,苏轼还说起,此次为了好好放松,“发意不欲作诗”,但是,苏轼游山的消息不胫而走,所到之处,粉丝们都纷纷前来致意,苏轼也就来了兴致,脱口吟到:

国内错觉艺术创作,错觉艺术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识故侯。(初入庐山其一)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国内错觉艺术创作,错觉艺术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其二)

美的庐山高耸入云,缭绕变幻的云雾将它轻轻遮蔽,宛若一位娇羞的美女,总是不肯露出她的容颜。如果要看清这庐山真面目,还得多来几趟,方能得到她的信任,与她百般亲近。

半月之后,在东林寺长老常总和尚的陪同下,苏轼又游览了西林寺,此时的苏轼已经不再像刚来庐山时,觉得庐山“不相亲”,但却依然能感觉到她的神秘莫测。同一座山峰,同一种景物,但身处不同位置,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来观察,竟然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国内错觉艺术创作,错觉艺术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是,兴之所至的苏东坡在下山之前在西林寺壁上题诗一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到了宋代,诗歌发展稍逊于唐。宋诗侧重于理,词侧重于情。而苏大学士这首诗则是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自己身处庙堂而不知其凶险,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却并非苏大学士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题西林壁》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的一首。

该诗重理趣,可以说是一首哲思诗。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现代诗中,卞之琳有一首《断章》断章 ,可对照苏轼这首诗阅读。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作于1935年)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贬黄州几年以后,再次迁谪至汝州时,路过九江游庐山时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作。

这首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宋诗”以“说理”为特色的一种诗风。我们知道自从古人提出了诗歌是抒发内心的情感或是志向这一概念之后,历代著名诗家几乎都是遵从这种原则在作诗。不过到了宋代以后,可能是宋人认为延续了上千年的这种写诗传统太过于陈词滥调了,也可能是宋代的“理学”学说过于强大的原因,宋人写诗喜欢加入一点不同以往的以诗说理的“理趣”成分,这与宋以前的诗,特别是唐诗以“情韵”取胜是有很大不同的。象这首诗中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朱夫子那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都能明显的感到这种以诗说理的不同之处。

宋诗虽然数量也很可观,有些也不乏可称之为精品(比如苏轼这首诗),但从整体上说,它跟唐诗还不是一个档次,宋人的巅峰之作在于被人视为诗余的“词”,而不在诗。这也许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所使然吧。

至于苏轼到底识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其实感觉并不主要,他只不过是想通过诗作来告诉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道理,这跟诗究竟是通过抒情、还是言志来告诉你道理这个目的,也没有多大不同。

(喜欢这个回答给个赞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内错觉艺术创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内错觉艺术创作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58pou.com/post/61023.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